发布时间:2024-11-05 15:55:16 来源: sp20241105
记者刘温馨(左)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客运段洗涤车间体验火车卧具清洗工作。 孙 硕摄
记者韩鑫(左)在阳澄湖服务区与外场管理员琚建国一同清洁服务区卫生间镜面。 黄思齐摄
记者李心萍(右)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跟随工作人员复查机车车轮数据。 高瑞东摄
记者邱超奕(右一)在首都机场西区远机位体验飞机过站检查工作。 王莫凡摄
春运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
1月26日,2024年春运大幕拉开。40天内,预计90亿人次将踏上旅途。在机场停机坪维修飞机,在机车整备棚检修车轮,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旅客,在洗涤车间清洗卧具……连日来,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勤勤恳恳坚守岗位,全力确保人民群众平安、便捷、温馨出行。
日前,本报记者奔赴春运一线4个不同岗位,近距离体验春运人的辛劳付出,记录温暖相伴的2024年春运。
——编 者
卧具一客一换,每天清洗4.5万余套床单被罩——
卧具洗涤工 整洁干净守安心
本报记者 刘温馨
“好沉!这一包被罩得有20多斤重吧?”双臂环绕,艰难抱起比人还高一头的脏品袋,我吃力地弯腰、站直,身子向后仰着一溜小跑,把一包刚从火车卧铺上卸下来的被罩运送到分拣垫上。
才一个来回,脑门儿就冒汗了。望着车厢里剩下的近百包脏品袋,我长叹一口气,“真没想到,第一个环节就这么考验体力。”
火车卧铺床单多久洗一次?怎么清洗?2024年春运第一天,带着这一连串问题,我来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客运段洗涤车间,跟着洗涤班班长韩伟强一探究竟。
穿上蓝色工作服,扎起头发,戴好口罩,走进车间,眼前一派热闹景象:11台近两米高的滚筒洗衣机正全速运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6台熨平机冒着白色蒸汽,像做烙饼一样“吐”出一张张整洁的床单被罩;近30名工作人员流水作业,卸车、分拣、洗涤、抻平、熨烫、叠齐、计数、装车,一系列工序下来,卧具焕然一新……
韩伟强告诉我,根据规范,卧具实行“一客一换”“一车一洗”。每天一早,火车到达北京后,车上的床单、被罩、枕套就被运到位于朝阳区庆丰公园旁的洗涤车间。傍晚,洁净如初的卧具又被送上列车,开始新的旅程。
早晨6点半一上工,送脏品袋的货车络绎不绝。直至中午12点,我们才将10车脏品袋全部卸完。
“这些天,车间每天要清洗4.5万余套卧具,比平时多出40%。”洗涤车间党支部书记苏新苗告诉记者,春运期间,北京客运段增开列车55.5对,洗涤任务更重了,工人们经常要加班到晚上11点。
这时,待洗的卧具已堆成小山。韩伟强一声令下,我赶忙将它们塞进洗衣机滚筒。一台洗衣机的容量是100公斤,可以放80至100件被罩。
事非经过不知难。站在洗衣机这个“大家伙”面前,操作面板上的20多个按键让我发起了愁。单向洗、轻柔洗、标准洗,中脱、高脱、排水、加热,皂液、漂白、上浆、酸剂……我心想,洗一次还挺复杂,有不少学问。
“光是洗涤流程,就要历经11道工序,共一个半小时。”韩伟强笑道,装机后,要先预洗5分钟,水温较低时,加入主洗液和乳化液初步洗25至30分钟,过两遍清水,后加入消毒液辅洗30分钟,再过3遍清水才能甩干“出锅”,“这样处理,洗涤效果好,卧具损耗也会降低。”
卧具要贴身使用,旅客最关心的就是卫生问题。“我来车间工作8年了,洗涤标准越来越高。”韩伟强娓娓道来,除了添加消毒液进行消杀清洗,卧具通过熨平机时,还会再经历一次高温杀菌,160摄氏度的熨烫让细菌“无处藏身”。“消毒‘双保险’,旅客可以吃下‘定心丸’。”
从2003年至今,这座洗涤车间已经走过20余年的历史。“今年5月,我们计划采购一批新洗衣机,将其中4台熨平机也更新成最先进的三辊熨平机。”苏新苗说,设备更新、车间升级,不变的是让每一个旅客都能舒心乘坐、放心使用的追求。
“平安、便捷、温馨,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春运的高质量高标准服务不仅体现在一列列飞驰的火车上,也体现在每一处后勤服务保障的细节中。
日均服务客流超10万人次,旅客平均停留时间约40分钟——
“五星”服务员 优质服务暖人心
本报记者 韩 鑫
深冬晨曦,宁沪高速川流不息。从江苏苏州市区一路向西,不多久,便驶抵此行的目的地——阳澄湖服务区。
这些年,自驾出行日益火爆,融入江南园林、商业市井元素的阳澄湖服务区在自驾爱好者中有了名声。今年春运,当“大客流”遇上“新业态”,服务保障难题何解?
“这个服务区,可不寻常!”一见到我,阳澄湖服务区外场管理员琚建国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服务区日均入区车辆2.5万辆,客流量超10万人次;自打2019年7月改造升级后,旅客入区平均停留时间提升至约40分钟,是其他服务区的近3倍,“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五星’服务员,做好40分钟内的服务竞速跑!”
服务搞上去,干净是首要。“都说人有三急,卫生间的整洁度,是一个服务区的‘及格线’。”说话间,琚建国引着我,来到东区卫生间。
上午9点,正逢上客高峰期。从上海方向来的几辆大巴车甫一停靠,男卫生间的18个蹲位一下就满了。只见前一个旅客刚开门,琚建国立马钻进去,赶紧拖一把地,顺便瞅一眼纸篓。“春运期间,服务区卫生间从早7点到晚7点都是高峰,客流不间断,就得眼疾手快、‘见缝插针’。”
“要想保持整洁,每天要拖几遍地?”我问。
“无数遍!”一旁埋头洒扫的老徐说道,“要让下一个顾客使用时整洁如新,打扫一刻都不能停。”脱下黄色橡胶手套,老徐的一双手已被汗沤得发白。
外场工作“一体两翼”,保洁之外还有保安。
不同于一般服务区,每天从上海、南京和苏州方向而来的多股车流,在阳澄湖服务区汇聚、中转、分流,或转向变道、或充电加油、或休整购物,使这里更像一个小型交通枢纽。
“跟我走,带你去车流交汇点。”琚建国冲我招手,前行百余米,在一处丁字路口站定,琚建国加入保安行列,引导车流入场。宽阔路口上,房车、小客车、大巴车、长挂货车等不同车型有序行驶,全程有条不紊。
“司机一减速,必定心存犹豫,这时就需要主动上前,答疑解难。”琚建国说,春运期间,一个司机减速犹豫,很可能造成整条道路拥堵。
在服务区巡检一圈,已近下午3点,抬手一看,微信步数已超两万步,这是琚建国每日工作的打底步数。年近50岁的琚建国已在服务区工作6年,见证了阳澄湖服务区由小到大、由大到美的发展历程。“园林搬进来了,‘商业街’办起来了,还建了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业态更多、人流更大,旅客的要求也更高。让服务更加无微不至,才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旅途的温馨。”
冬日里,空气清冽,阳光温润。从高处俯瞰,左边,宁沪高速车水马龙,右侧,京沪高铁列车呼啸而过,居于其间,阳澄湖服务区人头攒动、秩序井然。暖暖的春运依赖于更加坚实的“硬实力”,也依托于不断提升的“软服务”。
“别人过大节,你们迎大考,心里怎么想?”临别时,我问琚建国。
“能让大家在服务区卸下旅途疲惫,欢欢喜喜回家,不也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嘛!”琚建国笑着回答。
削钢如泥、刀刀精准,进刀量精确至0.1毫米——
机车“修脚师” 技艺精湛保安全
本报记者 李心萍
见到老李,我很意外。
老李名叫李斌,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的机车“修脚师”。前期沟通时,机务段大力推荐,盛赞他是技术“大拿”,集合了段内多年经验。
本以为老李是位老师傅,一见面,却发现他是名戴着眼镜、面相斯文的年轻人。我的意外,机务段的同伴们并不吃惊,“好好了解老李你就知道,机车‘修脚’走的是‘科技范儿’。走,带你开眼界去。”
“嘟——”一声汽笛鸣响,受检机车进棚了。检测棚,还真就是个大棚,4根柱子加上屋盖,棚内空荡荡的。
然而,随着机车驶入,棚内变了样:轨道两侧,“唰”的一下升起12个“小机关”,对着车轮“咻咻”发起红外检测。随后,轨道自动喷水,10米长的“小喷泉”高低起伏,缓缓冲刷着车轮。机车一过,机关缩回地面,“喷泉”关闭,一切恢复原状。
我惊讶的嘴巴还未合上,一瞅老李手中的平板电脑,踏面磨耗、轮缘厚度、轮径……密密麻麻的数据已铺满整个屏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轮带。春运期间,机车车轮状况至关重要。“机车开过检测棚,相当于做了一次B超、CT检查外加核磁共振。”老李解释道,轨道内侧的检测设备,可探测表面擦伤情况;红外线,自动扫描车轮尺寸;“小喷泉”其实是耦合液,便于进行超声波探伤。
“这个数值是红色的?”我抛出疑问。“这是报警功能。这套系统不仅检测智能,还自带智能算法,能自动分析车轮状态。”李斌的搭档刘林林笑着说,“这下你知道,为何机务段多年经验都在老李身上了吧,靠的就是这套系统。”
发现警报,老李转身取来装备,“复查去吧”。我一看,好家伙,这不就是“金箍棒”“大弯弓”“开天斧”嘛。这三把尺,“金箍棒”用来复查轮对间的距离,“大弯弓”检查车轮直径,“开天斧”则用来检测轮缘踏面外形。
此时,机车已在整备棚停好。老李拿起平板电脑,往车轮上一靠,车轮的21位编码、轧制年月、生产厂家等信息一一显现。“没想到吧,如今所有车轮都配备了射频芯片,严格记录了其从生产、检修到报废的所有信息。”老李颇为自豪。
随后,他拿起装备,对着车轮摆弄。往往我还未看清尺上的数值,他已准确读数,并录入系统。“给机车‘修脚’,你的眼睛就是尺,读数就得又快又准。”老李传授了秘诀,“你看,人工复查,数值依旧接近限度,这就需要镟轮来为车轮消除‘病灶’。”
系统指令一下,操作员郭鑫迅速钻进3米深的镟轮坑。“刺刺刺……”随着车轮慢慢转动,长短不一、卷曲如同荆棘的铁屑,从火光四溅的车轮表面掉落。
镟轮,外行看着酷炫,内行看门道很多。首先,要做到削钢如泥,刀刀精准。“镟轮是个精细活,还是个经济活,既要保证车轮修复,又要尽量延长它的使用寿命。”郭鑫介绍,进刀量一定要精确至0.1毫米。
再者,操作者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不仅要紧盯操作台,还要观察头顶车轮转动情况。耳朵要听着是否有异响,手得拿着弯钩把镟刀附近的碎屑钩下来,防止碎屑将车轮擦伤。一小时后,镟轮作业结束,光洁如新的车轮踏面犹如镜面一般,机车又可以安全地上线服役了。
一天相处,记者深深感到,老李不老,但老到。这种老到,得益于技术革命。一套智能系统让李斌也能像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一样经验丰富。春运前夕,每日通过检测棚的机车可达100多台。“让列车安全驰骋在铁轨上,让所有人平平安安回家,是我们的心愿。”老李抿嘴笑道。
上百章手册了然于心,2万种工具件件精通——
飞机检修员 听音辨障护坦途
本报记者 邱超奕
见到朱瑞时,天还没有亮。1月26日,作为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华北航线中心一大队ARJ中队队长的他,比往常到得更早一些:“春运任务重,要铆足干劲。”
看名头,这个中队不一般。他们只维护一种飞机,即我国自主研制的涡扇支线客机——ARJ21—700型飞机。
“修国产飞机,自豪啊!”朱瑞至今记得2020年6月28日从上海接回国航第一架ARJ21飞机时的场景,“机号B—605U,盼了小半年。”短短3年多,国航ARJ21飞机从1架增至24架,航迹触达20多个城市,服务旅客150万人次。
然而一开始,朱瑞没少被“劝”。“修完大飞机,哪还看得上支线客机?”“又不是主力机型,别把前途影响了。”……
原来,干机务隔“机”如隔山。朱瑞说,每换一个机型,工作流程、测试方式等都大不相同,“相当于重练一摊功夫。”
更何况,朱瑞已经是大伙眼里的“顶梁柱”,只用4年,他的技术等级就从T0级升到T2级,最大型的客机都修过。相比之下,ARJ21飞机机身还不及大飞机的发动机粗。
从大到小,看似“降级”,朱瑞却较上了劲。维修新型号飞机挑战不小,很多知识要从头学起。“难啃的硬茬总得有人去啃。”他心里还藏着一个梦,“我这辈子,从修国外大飞机,到修国产支线飞机,今后若能再修上国产大飞机,那才叫圆满呢。”
有一回,为查清仪表显示问题,朱瑞探进后附件舱内部,只见几十根线束像粗辫子般捆着,有10多米长。空间狭小、线路繁多,几乎无从下手,同事看了直摇头。他却蜷着手一点点摸索,终于发现一处有些扎手,原来是线路磨损所致,“问题当场解决。要是返厂送修,飞机就得停航好几天。”
朱瑞还练成了听音辨障的“第六感”:“就在前两天,大伙儿围着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检查,我一听就觉察不对,声音有些尖锐。后来一查,果然需要更换零件。”
绝活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ARJ21飞机的维修手册上百章,纸质件能装满一间小屋。就拿灯来说,包括航行灯、工作灯等,手册竟有640页。螺钉则更多,至少几万枚,且都有独立编号,材质、螺纹、强度各不相同。朱瑞总是随身携带着小本,已记满几十本心得。
走进工具室,架子上摆满形状各异的工具,足有2万多件。“多数工具都得会用。”朱瑞拿起一只磅表:“检修飞机,哪怕一颗螺丝也不能大意,比如手册要求的安装力矩是30牛/米,分毫不能差,力矩过小拧不紧,过大则可能导致结构疲劳,留下隐患。”
春运期间,朱瑞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细心。他带记者体验了一次过站例行检查。飞机落地后,机务放好轮挡,依照工作单开始查机身、天线、蒙皮、大翼、发动机、平尾等40多条项目,逐项确认签字。现场噪声刺耳、寒风凛冽,不到一刻钟,手耳已经生疼。“上客关门后,得再绕机检查一圈。任何人哪怕打开一扇盖板,都要重新确认一遍。”他说。
起飞前,机务向机组挥手道别。“一路平安。”这是朱瑞送机时常说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字字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我们是起飞前最后一道安全岗。”
春运第一天,ARJ21飞机航班量从51班增至65班。“压力骤增,会紧张吗?”记者问。“压力倒不怕,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歉疚。”这位北方汉子摇摇头,旋即红了眼眶。这几年,他错过许多团聚时刻,“但这是我的工作,要担得起这份职责。”
道别朱瑞时,天已经黑了。
晚上11点,最后一班航班进港。朱瑞还要继续奋战,做好航后准备工作。作为民航业劳动强度最大的岗位之一,春运首日,国航有1100名机务奔忙在一线,维护航班1639架次,护送24万名旅客平安出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7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