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9:59:55 来源: sp20241109
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展示了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能源、交通、制造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人民网就此推出系列报道,对能源领域部分获奖项目进行报道,展示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化应用取得的成绩。
福建漳浦县东南侧海域,距离海岸线30多公里处,一排排白色大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将强劲的海风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电”……
这是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作为全国首个批量化应用单机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见证着我国海上风电事业从“一片空白”走向“世界领先”。
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受访者供图
当前,海上风电正成为我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近海5至50米水深范围内,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约5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至4倍。
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其中,“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以下简称海上风电)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发展,跨度逾10年。2010年,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并网发电,开启了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实战阶段。2021年,315台“中国三峡”风机列阵南海,以多个“全国之最”“世界之最”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积累了经验。
10多年来,这支凝聚产学研联合体数十家单位、上万名建设者的队伍,掌握了海上风电场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和电力送出等方面关键技术,助力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登顶世界,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引擎”。
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受访者供图
“面对海底地基复杂、强台风、大浪流等海洋环境,项目团队开展风机复合筒型、大直径筒型、新型嵌岩桩等筒型基础结构研究和抗冰结构研究,让风电桩在海底稳稳‘扎根’;提出复杂海洋环境下海上风电安全高效施工安装成套技术,研制新型施工安装装备。”海上风电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解开我国海域特有环境适应性难题,推动从4兆瓦到16兆瓦系列海上风机的开发和产业化,使风机容量进入“两位数时代”;组织不同电压等级的海底电缆研发,推动我国海上升压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打造全球输送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规模、低成本发展。
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于2023年并网发电。韩磊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等多名院士专家认为,为突破我国海上风电高效、优质、低成本、规模化开发的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创新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产业化,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回顾来时路,三峡集团所属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首席工程师林毅峰谈起初征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的心情,这也是项目团队对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发展的回应——“很兴奋,责任也很重大。”
如今,在纵贯我国南北18000公里的“蓝色走廊”上,海上风电创新成果已应用于辽宁庄河、江苏如东、福建兴化湾和广东阳江等项目,也相继自主研制了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支撑了超过2400万千瓦规模的海上风电建设,经济效益超6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万吨。
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受访者供图
数据的背后是暖心的“民生账本”。对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来说,每年,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在满足24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的情况下,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
对江苏如东县而言,过去以化工、食品、农业、纺织为主导产业,在引入风电相关的企业群后,形成了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全产业链,走上了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子。10年来,如东县经济总量翻了近3番,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10多年来,从服务东北振兴战略,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断延伸的“蓝色走廊”正从能源“神经末梢”变为“强健筋骨”,与“西电东送”国家战略构成时空互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澎湃动能。
未来,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将向风速条件更好、建设条件更严苛的深远海推进,迎着海上风电发展的“黄金时代”破浪前行。
(责编:方经纶、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