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01:30:26 来源: sp20241031
中新网 兰州11月28日电 (闫姣 王牧雨)86岁的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活跃在临床一线已有60多个年头。从“三个指头一个脉枕”望闻问切的陇上名医,到拥有数十万粉丝“隔空问诊”的线上“医学活字典”,他坚守传统中医的“原味”,也探索中医“旧瓶装新酒”积极求变,见证了医学行业的变迁。
11月下旬,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讲述他的“医路人生”。九美旦增 摄生于中医世家,坚守祖传医术的“原味”
裴正学是甘肃天水市武山县人,家中祖辈三代从医。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将《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医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大学期间,他主攻医学,还阅览、翻译海外医学经典。上班后,他一边潜心钻研医术,一边著书立说,多次引起国内及日本、美国业界学者的关注。
“网络看病,我不赞成,这是拿生命当儿戏!”裴正学说,传统中医就是要面对面望闻问切、把脉问诊。11月下旬, 中新网 记者在其甘肃省肿瘤医院工作室采访时,对他极力反对“线上中医”的态度感到疑惑。早在2011年,他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解答各地网友的医学问题,并将此归纳总结成书出版。
《裴正学的医路人生》为上述疑惑作了解答。他在自传中提到,“开微博的目的就是给业内同行提供思路,促进学习和钻研,并非在网上治病。网上治病缺乏辩证基础就容易出现问题,反而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
裴正学每周坐诊6天,一天的门诊量在60至70人,他都一一把脉、开方。很多人劝他“退休”,但他以“演员不能离开舞台”为喻,说明看病医人对其重要性,他要用一辈子坚守中医。
11月下旬,裴正学在兰州市“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坐诊,弟子围桌而坐记录学习。九美旦增 摄作为中医药重要发祥地的甘肃省,像裴正学一样坚守中医本源的大夫不在少数。他们虽顺应时代变迁,懂得用信息化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理念及养生技巧,但也牢牢守住了传承千年的中医精髓。
中西医结合“求变”传统中医 扩大阵地破局门户观念壁垒
裴正学学中医也学西医,更根据个人经验将中西医结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西药为辅,中药为主”十六字方针,这在当时重工业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医越纯越好”的传统观念下,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先后用自主研制专方治愈几例白血病患者令裴正学名声大噪,患者来源也从甘肃扩大至全国,甚至有少量国际人士千里迢迢寻医问药。为惠及更多患者,在兰州企业家宋建的支持下,他参与创办“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促进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也从社会上广招有医学基础的徒弟,打破门户观念壁垒传授其“独门秘方”。
“我们接下来还想将裴老的医学学术思想推广至海外。”如今负责裴正学大多社会活动的宋建介绍说,裴老目前有千余名弟子,广泛分布在全国,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阿联酋等国,借助他们的力量,向海外翻译推广裴老的医学著作,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
11月下旬,裴正学工作室陈列柜中,陈列了各类由他主编的医学著作。闫姣 摄记者于一个周中的下午在“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看到,诊室外,多名患者坐在等候区;诊室内,裴正学询问患者后,脱口说出医学口诀“汤头歌”,围桌而坐的弟子们迅速记录,并及时整理成药方递到抓药区。
来自兰州市七里河区基层诊所的侯淑亮今年49岁,得知裴老招收徒弟前来报名学习。她说,“裴老给我们授课从来不看课本,他的知识都已经内化于心,尤其千余首‘汤头歌’,让我们能轻松有趣地记牢枯燥的医方。他对于学生的问题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从他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古老中医焕新生:“旧瓶新酒”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日渐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裴正学的徒弟也不乏“95后”。28岁的张婧来自武威,她根据自身学中医的经历,说明中医越来越“热”。在她看来,最近大火的“中医+奶茶”养生饮,让中医从“良药苦口”变得“良药可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医康养,强身健体的同时治愈内心。
裴正学用“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分析了古老中医焕发的新现象。他说,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保健,他也曾多次开出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保健医方,颇受患者青睐。
“95后”徕丽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在她看来,中医在海外非常有潜力,中亚、西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有中医馆、中医中心和中医诊所。她说,“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中医,想坚持学下去,以后还计划去阿富汗开中医诊所。”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在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16个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在海外注册中药产品200多种,诊疗患者18万人次,中医的知晓度广泛提升,在海外引发“中医热”。(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