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5:15:19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北京1月26日电 1月25日,“新视角·新思考:《鸣龙少年》对现实主义青春剧的突破与重塑”青年研讨会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议室举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及青工委相关领导,出品方、播出平台方代表以及剧集主创与众多业内专家、青年创作者齐聚一堂,围绕该剧的创作过程、教育意义、类型价值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与讨论。
《鸣龙少年》青年研讨会。来源:主办方供图“陪雷鸣走过大雨,就像重走一遍平行人生。陪11班的孩子们在雨中成长,也陪屏幕前的学生们,毕业生们,家长们,教师们,回看教育这个主题,寻找不一样的希望。”《鸣龙少年》收官时,主演张若昀曾写下长文分享饰演老师“雷鸣”的感受。
作为一部关注高考“逆袭战”的现实题材作品,《鸣龙少年》不仅从教育话题、原生家庭、差异人设等层面呈现出高度的现实主义质感,戳中每一位观众现实之“痛”,更以热血、笑闹、励志、浪漫的观感,让观众在轻喜剧的风格里真切感受到生活。
《鸣龙少年》剧照“要做一部外在是青春校园剧、内在是教育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研讨会上,《鸣龙少年》总制片人尚娜首先介绍了主创们筹备之初定下的基调。尚娜表示,教育题材非常难做,团队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创作一个希望能浅浅触碰中国教育的作品,他们请来《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编剧陈舒老师执笔,希望《鸣龙少年》有着电影式的结构和热血燃情的风格,同时还邀请到丁黑导演与张若昀的“警察荣誉”组合,希望这部剧更像是一部“教师荣誉”。
《鸣龙少年》总制片人、优酷优象工作室总经理周照中认为,《鸣龙少年》是由一群怀揣理想主义的创作者,非常大胆、非有勇气创作出来的一部现实主义青春剧。“11班的每个学生可能大家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包括两位老师,这些角色其实就是在传递勇气,每个人都在突破自己。”
曾创作过电影《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的编剧陈舒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创作电视剧,电视剧编剧与电影编剧有很大不同,《鸣龙》前后经历了4年的剧本创作周期,有过很多次的论证、推翻、修改与完善,这期间很容易一不小心忘记自己的创作初衷,因此需要编剧时时刻刻去确认这个故事最初打动自己的地方是什么,紧紧抓住它、认定它。
“播出后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些学校会自发组织学生晚自习观看《鸣龙少年》。”《鸣龙少年》联合出品公司哇唧唧哇制片人曾赟说,这部剧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用孩子的眼睛去审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缺失,“剧中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包括抑郁症心理疏导等内容,会让很多孩子看完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感受,甚至还有海峡对岸的同胞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反馈。”
《鸣龙少年》剧照。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影评人、著名编剧倪骏认为,70后有《16岁的花季》,80后有《17岁的天空》,之后还有怀旧青春、疼痛青春、甜宠青春剧等,现在现实主义沉淀到了青春剧中,才是能够留得下来的作品。同为教师的倪骏也关注到剧中老师形象的塑造,“虽然雷鸣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但他特别坚持初心,让人感动。桑夏是一位心理老师,这是非常新颖的设置,现在孩子们心理压力特别大,配备心理老师和心理课是一种与时俱进。”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夏雪则从社会学的角度,肯定了《鸣龙少年》在因材施教和注重身心健康两个层面的主题表达。她认为,《鸣龙少年》塑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对于当今教育界最大的现实反映,还在于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影视剧的方式,可以让大家更容易地接受这一客观现实,直面心理问题是个常态化的问题,不再讳疾忌医,将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正向影响。”
《鸣龙少年》青年研讨会。来源:主办方供图在青工委委员、编剧李玺威看来,《鸣龙》的创新思维,给了现实题材剧作一种很新的打开方式,它讲的是高考,但又不止于高考;主创们没有粉饰现实,敢于大胆呈现当代高考生们面临的各种困境;群戏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了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全景式高考生态;镜头语言部分使用了很多电影技巧,手法极其丰富;每集的情节量、叙事密度极大,有悬念也有反转。从主题、情节、人物、艺术风格、镜头语言等层面,都给了编剧很多启发。
会议最后,主持人、中制协副秘书长兼青工委秘书长胡杰总结,一部青春校园剧应该怎样突破原有类型框架,真正抵达观众心底?那就必须要坚持现实主义,以现实话题的深度探讨,现实案例的深入挖掘,去触摸和关怀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而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又能不失去笑闹、幽默、青春、热血的轻喜剧风格,更加考验主创们的精准平衡与把控。《鸣龙少年》在青春校园剧的传统类型上切实做到了突破与重塑,现实主义的肌理和浪漫主义轻喜剧的风格,为同类型剧集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新范本。(完)
【编辑: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