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09:41:31 来源: sp20241114
阅读提示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收获》相继走进直播间,获得上千万元的成交量,文学与互联网的碰撞产生的热度,带来的影响令人惊叹。优秀的文学刊物也曾是那“深巷的酒”,直播让从业者认识到,文学的读者还在,只要寻找到合适的渠道,文学就有“破圈”的机会。热闹过后,一切又回到了“酿酒”日常,组稿、审稿、编辑……内容为王的道理是不变的。
3月12日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首次“中国行”的最后一站,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与主播董宇辉一起畅谈文学并带货卖书。
不久前那两场备受关注的文学刊物直播专场,也发生在这个直播间。1月23日晚的《人民文学》专场和2月28日晚的《收获》专场,几十万的在线人数、上亿次的点赞量、上千万元的成交量,那些令人惊艳的数字,作家与作家、作家与主播互动产生的金句,让其关注热度持续不减。
当两本历史悠久但相对于其辉煌时期又沉寂已久的文学刊物,被再次推回到大众视野时,对文学界是一件振奋之事。
“这次文学与互联网的碰撞产生的热度,带来的影响令人惊叹,已远非‘奇迹’一词所能涵盖。这是文学活动,也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学事件。”《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场直播会是一个转折点,当然也是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坚定起点,在文学期刊发展历史上,会留下浓浓的印记。”
与时代同行
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到达读者手中,正是惊蛰和春分之间的日子。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3个页码的“人民阅卷”刊登的,是从《人民文学》杂志社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与辉同行”抖音号等平台选出的网友留言。
两本发表了国内诸多名家名作的文学刊物积极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外界反响是多面的。
“有人将此举定义为文学的自降身价,是向网络流量的妥协,其实这倒大可不必。文学从来都是真善美的传递,是与人为善的存在,文学刊物通过有效的方式深入广大读者内心,终归是一件好事。”陈涛的态度与立场是鲜明的。
最近,《收获》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吴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几天前,有位朋友一边关心他们是否还接受新人作者的投稿,一边说“让网红带货,笑掉大牙”。
“这里面难道不是有个悖论吗?假如一个人期待‘作者不问出处’,那么他也应该接受‘读者不问出处’。凭什么直播间下单的读者就一定是看不懂文学的呢?那这样的文学是谁需要的,又谈什么承载时代悲欢?”吴越的态度与立场同样是鲜明的。
“《收获》从创刊起就在努力保护、珍爱、接续文学传统,那绝不是‘画地为牢’的传统,而是‘与时代同行’的传统。在书报亭消失、邮局订阅式微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直播能近距离地和读者交流,那就去直播间——这并不可耻,也并不可疑。”吴越说。
双向奔赴
《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也是“与辉同行”直播间首次“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筹划前后经历了9个月,毕竟“对合作双方而言,由于尚无先例,直播效果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前期的大部分决定更需要魄力和担当”。
陈涛进一步解释道,对传统文学期刊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文学期刊长期形成的悠缓惯性,注定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快速多变的互联网节奏,在与直播平台的对接中,这是无法躲避的天然矛盾。“譬如直播内容、刊物定价、备货数量、物流派送、如何加印等等看似细小的环节,都是很现实的难题。但这也是文学期刊在进入互联网领域后都要必然、必须面对的事情。”
订阅整年刊物的黄金期是2月之前,这对《收获》来说时间紧迫。吴越告诉记者,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他们跑完了从对接到直播的全过程,最大的感觉是“事在人为”。
那么,促成这场“双向奔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传统文学刊物在与互联网拥抱时,或许动作有些笨拙,但我们并不缺乏互联网精神。合作首先是基于对彼此工作的尊重。互联网精神与文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阅读和上网都是一种信息的平权,都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且鼓励创新。我们相信,让越来越多的人读到文学,有助于改变严肃文学或多或少被限定在某些认知樊笼里的现状。”吴越说。
主播董宇辉,无疑是两场直播取得不俗销售成绩的重要因素。“董宇辉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文学讲述中出色的表达,以及引发的共情,无不体现出他高超的能力。他如同一个‘信使’,在传统文学期刊寻找读者、文学魅力的社会传播等方面意义重大。”陈涛认为,事实证明这场合作达到了共赢,“与辉同行”帮助《人民文学》找回了许多读者,而这样的直播,又进一步提升了直播平台的文化品质。
酿“好酒”是第一要务
优秀的文学刊物也曾是那“深巷的酒”,直播让从业者认识到,文学的读者还在,只要寻找到合适的渠道,文学就有“破圈”的机会。
直播的热闹过后,一切又回到了“酿酒”日常,组稿、审稿、编辑……“直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学期刊面临的瓶颈,对此我们心知肚明。”陈涛说道,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文学期刊而言,内容为王的道理是不变的,发现并刊发优秀的文学作品,酿出“好酒”,是从事文学期刊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他们长期坚持的原则。
直播过去半个多月,吴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青年作家的投稿增加了很多。“有了更多的期待,酿‘好酒’的劲头就更足了。”吴越说,直播当晚大量的弹幕及迄今超过4000条的商品评论中,提到最多的是“亲切”和“信任”。“我们希望承接住这份信任,在每两个月的相会中,带给读者独属于文学的知心与感动。”
从直播延伸而出的话题尚在继续,比如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文学?
吴越认为,真正要在意的是——无论如何变化,无论载体为何,文学真正昭显的是人性,传承的是人类精神。与其讨论人是否需要文学,不如讨论我们的文学是否依然在洞察着人性?是否在伴随着人类精神那些幽微而深刻的变动?
“对大多数人而言,文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学作为一切艺术门类的母体,如同空气一样陪伴着我们。”陈涛再次强调,“作为写作者,都应该心怀对文学的敬畏,不断深入生活,扎根大地,以真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书写好我们的生活与时代。”
陈俊宇(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