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4:56:51 来源: sp20241110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刘帮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全面深化改革大旗,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推动改革稳步朝纵深推进,全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带动经济发展活力大幅提升。然而发展实践中也面临要素资源流动不够流畅、制度规则不够协调等亟待改革的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格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改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具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即以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为重点突破,带动社会各领域改革统一协调开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革注入了新内涵,使其具有新时代的标识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市场规模总体上已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以下三点要求:
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内外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一作战,而是要“十个手指弹钢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尤其是在制定出台一系列新制度的过程中,更要坚持辩证思维,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打通关键梗阻。另一方面,突出改革的内外协同性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内涵,新发展格局厘清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关系,即当前我国主要依托国内大循环打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通过国际循环打通制约高层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进而架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桥梁。
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在于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勇于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制度的弊端,不断以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经济要素不断得到释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领悟其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等,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目标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
突出改革与治理的内在统一。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互动性,两者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主体多元化、利益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等为特点的新诉求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矛盾,需要把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化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构建多元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方面,要坚持立破并举,改革意味着彻底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旧观念和旧机制,无论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都凸显了“破”与“立”、改革与治理内在统一的特质;另一方面,要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数字化政府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智慧、贯通一体的协同治理新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林威对本文亦有贡献)
(人民论坛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