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湿地之美(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15 02:33:27 来源: sp20241115

江苏淮安白马湖湿地中的芦苇荡。 卫俊良摄(人民视觉)

湖北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 王文初摄(人民视觉)

北京延庆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编者按:今年2月2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近年来,我国多地多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近北京野鸭湖、江苏淮安白马湖、湖北公安崇湖等国际重要湿地,关注各地的湿地保护工作实践,探索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冬日午后,微风轻拂,芦苇摇曳,不时有鸟儿掠过晴空,阵阵鸟鸣清脆悦耳……依山而成的北京延庆野鸭湖犹如一幅山水画。

去年2月2日,包括北京野鸭湖、江苏淮安白马湖、湖北公安崇湖在内的我国18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北京野鸭湖湿地——

推进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

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由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淹没区滩涂和库塘等组成的湿地,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全部位于保护区范围内。作为北京第一处国际重要湿地,野鸭湖成为首都湿地生态保护的“金名片”。

“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涵盖了保护区内河流、湖泊、滩涂、水塘等不同类型的湿地,也包括了水鸟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说,该湿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陆湿地,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多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时光回溯至1997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之初,马场、养殖场等散布于湖区,湿地退化,污染比较严重。当地通过禁牧禁渔、禁止挖沙、修建围栏等举措推动野鸭湖休养生息。10余年来,北京延庆通过补水保水、恢复植物多样性等方式进行系统治理,野鸭湖水面逐步扩大,修复湿地面积达2万多亩。

“湿地修复前,野鸭湖地区周边种植苜蓿草,植物单一,湿地旱化形成大片荒地。”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均平说,后来从马营河取水,对地形加以改造,水系连通,浅水区、深水区、生境岛等满足不同动植物需求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随着芦苇、莎草等湿地植物蓬勃生长,水生昆虫、鱼类等有了“口粮”,也吸引了大批鸟类来此觅食、栖息。

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如今已成为华北平原北部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和繁殖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停歇地或越冬地,湿地内蕴含着丰富的动物资源。截至目前,记录到的鸟类有3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3种,不乏丹顶鹤、青头潜鸭等濒危鸟类。

每年迁徙季,在野鸭湖停歇、繁殖以及越冬的鸟类总数累计达百万余只,2020年起,保护区首次创新性地试种鸟粮田。“我们在湿地内试验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专门供鸟类、兽类等动物取食,同时减少人工干预,最大程度保留农田的自然状态。”刘均平说。

江苏淮安白马湖湿地——

开展清理整治,加强生态系统监测

眼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白马湖湿地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青头潜鸭、斑嘴鸭、东方白鹳、小天鹅等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飞来越冬。它们在清澈的湖面上嬉戏、在浅滩上觅食、在芦苇丛中栖息,不时从蔚蓝的晴空下掠过,场面蔚为壮观。

白马湖湿地位于白马湖南部水域,西承淮河流域最大湖泊洪泽湖来水,南经阮桥河、避沉沟出湖,依次通过宝应湖、高邮湖后流入长江,是淮河入江水系重要的生态节点。从高空俯瞰这片湿地,可见纵横交错的田埂和塘围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岛屿,如同颗颗珍珠镶嵌在绿绸带上。白马湖湿地2014年获批省级湿地公园,2020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淮安白马湖湿地公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倪成文告诉记者,之所以对白马湖进行生态修复,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需要,过境湖泊白马湖的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水质。二是淮安主城区备用水源地建设的需要。三是湖泊功能恢复的需要。由于早期大规模进行圈圩,发展围网养殖,白马湖不仅在实施保护以前为劣Ⅴ类水质,而且基本失去了湖泊的防洪、除涝、灌溉等功能。

倪成文介绍,为高标准推进白马湖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淮安在白马湖湿地开展“四湖工程”: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对退渔后的湖区圩埂、淤泥等进行清理整治,大大提高了湖泊的防洪能力。同时,对白马湖上游的10条入湖河道进行全面整治,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驳岸防护、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河道清水入湖。此外,通过退圩还湖和景区建设,累计清淤4000多万立方米,实现水源地达标建设。在此基础上,又在湖岸边实施绿化等生态修复措施,共建设湖岸生态修复带近100千米,增加湖滨绿化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生态涵养林8000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白马湖湿地公园还安装了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包括1个生态监测监控与管理大数据平台软件、2处综合自动监测点、7处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点、2处昆虫自动监测点、1处气象/土壤/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4处视频监控点以及2个LED展示屏,为湿地保护提供连续、实时的水质、气象、空气质量、土壤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出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变,为保护管理提供支撑。

目前,白马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部分水域达Ⅱ类标准,自然湿地面积比2014年增加了21.34%,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维管植物达316种,增加了165种;鱼类达69种,增加了3种;鸟类达210种,增加了7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为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黄胸鹀、猎隼。

湖北公安崇湖湿地——

退渔还湿,综合治理水环境

清晨,湖北省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寒风呼啸,青色的湖面在朝阳下闪着粼粼波光。远处湖边的芦苇轻轻摇曳,不时有成群的鸟飞过。“这些都是从外地来崇湖的冬候鸟,有小天鹅、豆雁、白琵鹭、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负责人刘道军介绍。

崇湖能够得到各类候鸟的青睐,与它优质的水生态环境分不开。“崇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Ⅳ类,有水生植物430种。”刘道军说,这个冬天崇湖湿地又新增了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现在达到6种。

崇湖东临长江,分为北湖和南湖。“上世纪70年代前,崇湖鱼鸟成群,水草成林,湖水还可以直接饮用。”刘道军说,上世纪90年代,崇湖大片的水域被私人承包种莲藕、养鱼虾,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排湖中,崇湖的水质越来越差,湖面上的鸟类越来越少。

2014年,公安县在崇湖全面推行退渔还湿政策,将湖区承包权收回,拆除了围堤、围埝、围网。“县里还不断推进清淤除杂、水生植物调控及土方平衡等工程,并启动环湖生态缓冲带、临湖截污带、沿湖修复带‘三带’建设,让崇湖的自然生态不断恢复。”公安县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吴治山介绍,为了确保治理后的崇湖能够自然修复,公安县还对崇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要求流域内的各类尾水必须达标才能排放,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崇湖治理。

此外,由于崇湖水深平均只有1米左右,水量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为了确保崇湖水量稳定,公安县对9条水渠进行疏浚,将崇湖与周边的水田连起来。“6条水渠进水,3条水渠出水,夏天崇湖水多,水田灌溉需水量大,崇湖为水田补水;冬天水田需水量小,就为崇湖补水。”刘道军说。

崇湖环境改善后,当地开始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我们建设了36公里长的崇湖旅游公路,发展休闲垂钓、自然科普等业态,建成生态采摘园、小龙虾产业观光园、田园森居景点等游玩项目。”吴治山说,崇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正式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1日 14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