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9:19:05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兰州4月26日电 (记者 冯志军)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旅游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线路之一,以敦煌为代表的甘肃河西走廊成为海内外游人心向往之的文旅胜地。而被反复热播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不仅随着网络评分持续高涨而吸粉无数,也成为不少年轻人出游打卡的必备“宝典”。
2015年,共10集的《河西走廊》一经播出后便广受好评。其用电影化的手法,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围绕“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主题,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多角度,系统梳理和讲述了汉代至今2000余年来,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故事。
为增加《河西走廊》的观赏性和国际性,该片特邀国际艾美奖最佳摄影奖获得者、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风光摄影指导;世界著名新世纪音乐作曲家雅尼操刀创制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更是以充满苍凉、悲壮、信仰、希望等优美旋律而震撼人心。
2021年7月26日 ,航班上手机拍摄的甘肃境内河西走廊景象。殷春永 摄“《河西走廊》纪录片为啥影响这么大?就是河西走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构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登渤向 中新网 记者举例说,从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整个汉王朝版图向西延伸了千余公里,牢牢控制西域36国;武威市境内的凉州白塔寺,还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
王登渤说,《河西走廊》这部作品极大推动了丝路文旅,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选择前往敦煌乃至河西走廊去旅游。这就相当于几十年前,在敦煌尚不出名的时候,横空出世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比敦煌还要出名,那时很多人是因为该剧才知道了敦煌。
2022年6月29日,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马场马匹成群。杨艳敏 摄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百公里不等。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以来,它是中国内地连接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
2月下旬,甘肃官方制定出台聚力“八个一”品牌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方案,提出推动《河西走廊》纪录片在全媒体广泛传播,衍生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2028年把河西走廊建设成为首条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文物主题游径工程样板。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河西走廊》纪录片自推出和每次重播一直“非常火”,但每集52分钟的时长,可能会让很多人无法从头到尾看完,因此计划把该片分割成不同的片段,通过小短剧、小视频等进行全网传播,让更多人通过不同的小故事,对此地有新的认知。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还要深度挖掘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让更多人来到河西走廊,全新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丝路古道。”何效祖表示,尽管文化是吸引游人前往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还是要把自己的资源先开发利用好,让游人通过好吃、好喝和好玩等体验,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性。
2020年6月29日,三条并行的特高压线路穿越河西走廊。国网甘肃电力供图因多年“欠发达地区”的外界刻板印象,深居西北内陆的甘肃鲜有“存在感”,昔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河西走廊亦显得十分落寞。随着近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心中“植根开花”,让包括《河西走廊》纪录片在内的众多历史文化被关注,河西走廊历史进程中的家国情怀亦引人热泪盈眶。
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河西走廊,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路段。
图为夏日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城市张掖市景观。(资料图)杨艳敏 摄“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处在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双碳”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等多重机遇的叠加期。但同时,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总体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交通物流网络衔接水平不高、区域内部融合发展不足、开放合作层次亟待提升等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甘肃官方出台《“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为河西五市的发展定位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