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0:27:05 来源: sp20241114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广州按照中央及省改革部署,聚焦战略重点、主攻方向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深度,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持续落地一系列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的首创性改革举措,奋力探索打造一批更具示范性、引领性的改革项目。今起,本报策划推出“微镜头里看改革”全媒体系列报道,从发生在市民群众身边的一系列小故事、小案例说开去,观察思索广州在多个重点领域的探索实践,同时对话权威专家,透视提炼找准小切口做好改革“大文章”的一线经验,为广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香港的新鸿基地产南中国区总经理黎祥掀正推进内地首个“香港建设模式”试点项目加速落地;同一时间,来自澳门的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律师谭晓红正在为即将开庭的跨境商务纠纷案做准备。
一位香港籍高级工程师、一位澳门籍大湾区律师,他们都来到“湾区之心”南沙努力拼搏,也都受益于一年前《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的发布。在这张《清单》中,“含金量高、认可度高、需求度高”的6大重点产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均在广州南沙获得认可,与同步制定的《清单》配套文件打通了工作、生活的“绿色通道”,助力高端专业人才更好投身大湾区建设。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张《清单》是南沙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推动衔接国际规则机制“软联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南沙冲刺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的缩影。
从一张“清单”开始,多张“清单”形成合力,广州正力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做强大湾区“一点两地”核心引擎,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系列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视频统筹:申卉、吴一钒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刘伟
香港籍高级工程师
每周乘高铁穿梭穗港 推首个“香港建设模式”项目落地
庆盛高铁站旁,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这里是新鸿基地产庆盛枢纽TOD项目。
乘坐广深港高铁从庆盛站出发,约40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高铁站。这里一头无缝衔接新鸿基地产庆盛枢纽TOD项目,一头直通新鸿基集团在香港发展的重要地标之一环球贸易广场(ICC)。“我兼顾香港和广州的两地事宜,每周都会乘坐高铁穿梭香港、广州之间,经常到庆盛项目。”新鸿基地产南中国区总经理黎祥掀告诉记者。
港式学校、港式社区、港式服务……作为去年《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发布后首批获得内地高级工程师资格认可的香港执业人员,在庆盛这片被誉为南沙未来“最香港”的片区,黎祥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南沙与港澳规则衔接走深走实带来的“港式便利”。
黎祥掀有着近30年的专业工作经验,现在通过资格认可,他在香港从业的许多经验可以直接带到南沙来,助力南沙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发布后,不仅解决了境外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问题,我们还可和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服务,破解境外人才来到南沙工作生活遇到的住房、医疗、读书等难题。”
不仅出“清单”,这里还为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破除壁垒,保驾护航。
庆盛枢纽TOD项目是广州市首个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为香港建筑领域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南沙开业执业提供了一系列便利举措。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相关模式已在广州、广东推开。
规则衔接带来的便利给项目按下“加速键”。黎祥掀告诉记者,试行“香港模式”后,南沙允许该项目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从而可以提前启动基坑支护及桩基础工程,比常规项目报批缩短一年多时间。“目前项目一期公建配套已完成,正冲刺年内投用,助力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澳门籍大湾区律师
内地执业迎更多机遇 盼将更多经验带到澳门
“大湾区律师在内地九市都可以执业,是一个新突破,带来了新机遇。”来自澳门的首批大湾区律师谭晓红已在广州南沙执业两年了。
成为大湾区律师后,面向的执业对象扩容,执业前景更广阔。一年前,南沙《清单》将港澳律师职业资格纳入了146项清单,谭晓红在广州南沙的业务更多了,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广州市南沙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争议案件调解“订单”。“第一单是涉及调休加班费的纠纷,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加班费上存在争议。在澳门,仲裁前是没有调解这一环节的。为此,我认真研究了内地法律条款、事情经过,又提前搜集了相关法律案件仲裁结果。经过耐心调解,在双方间取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间值,双方都非常满意,最终调解成功。”
最近,一单涉澳门居民的内地投资纠纷案即将开庭,谭晓红也参与其中。“案件应用的是内地法律,但是客户是澳门居民,习惯用澳门法律思维来提诉求。如何将客户诉求与内地法律衔接?作为澳门的大湾区律师,我同时熟知澳门、内地法律,可以更好地推动问题解决。”这也让她意识到大湾区律师的重要性——能更好地解决澳门居民在两地的法律问题。
从小在澳门长大的谭晓红,与法律打交道多年。大湾区律师除了让她感受到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带来的便捷,还让她欣喜地发现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大湾区律师执业两年来,她发现内地居民法律意识非常强:“无论是上网查询,打政府部门热线,还是咨询公益律师,内地居民都可以非常顺畅、便捷地获得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这也‘倒逼’大湾区律师必须更加专业,不断修炼内功。”
谭晓红感触最深的是南沙“智慧法庭”带来的便捷。“内地法院通过线上开庭、网上送达,很高效完成庭审,非常值得推广。”谭晓红告诉记者,“智慧法庭”也让大湾区律师不出港澳就可以办理内地案件。她非常期望可以在以后促进内地与澳门的法律和制度衔接和融合。“希望将在内地学到的经验带回澳门,促进澳门市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内地同胞共同建设大湾区。”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从一张《清单》到多张“清单” “软联通”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五周年,《南沙方案》出台两周年,大湾区被赋予“一点两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新定位一周年。
机遇面前,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肩负起新的使命,纵深推动《南沙方案》落地实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跃升。
规则机制“软联通”之路越走越宽。要让大湾区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需要制度“破壁”。从一张境外职业资格“清单”开始,多张“清单”、政策、平台正在广州落地。广州以推动南沙开发开放为重点抓紧做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机遇大文章,冲刺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出台贯彻落实《南沙方案》的实施方案和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和60项重大项目3张清单。
基础设施“硬联通”实力越来越强。广深港高铁、南沙港铁路、穗深城际、广汕高铁等开通,直通深中通道的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年内通车,南珠中城际、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开工建设,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使用……“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成型。
软硬联通,共促大湾区交往交融“心相通”。随着大湾区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不断拓展新空间。港澳居民住房得到进一步保障,港澳居民的人才公寓、租金补贴工作不断推进,筹集定向提供给港澳居民的人才公寓1000套。切实解决港澳居民在穗参保等问题,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4万人次。目前广州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吸引3000多名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日益成为湾区创新创业首选地。
湾区一体化,融入“大棋局”。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交往交融“心相通”的广州,正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大事记
2022年6月14日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
2023年2月20日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
2023年6月19日 《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发布。
2023年10月20日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正式启用。
2023年12月26日 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
2024年3月1日 《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正式施行。
2024年3月22日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设立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南沙快线”。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史欣向
用好南沙创新成果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南沙方案》发布两周年,南沙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片区,制度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创新数量质量均有效提升,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南沙2023年的深层次改革比2021年、2022年分别增加30%、39%,改革创新参与部门达到44个,涵盖80%区内职能部门,初步形成“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广州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谋划改革创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下一阶段,广州要用好南沙“面向世界”的软硬件条件,加快推进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绿色贸易方面要加快步伐;对标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用好南沙港口的条件,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高品质核心城区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集聚,以港科大、创享湾等为主体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区域;率先从“通用型”的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转换到“产业型、定制型”的营商环境建设,按照“一业一策”原则,分别为不同产业提供不同的营商环境。
大数据
南沙自贸区累计形成997项制度创新成果,商事登记确认制被国务院《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吸收,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2,在国家新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前三。
南沙“无证明自贸区”减免事项清单拓展至398项、“全区通办”事项拓展至478项,超98%的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申办。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已为180多家企业提供近600宗咨询对接服务,成功协助27家企业完成了29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第15位跃升至第8位。
广州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有序落实,目前已完成60项。
广州对港澳司法、会计等10个领域境外职业资格实行便利执业,700多名境外人才在广州执业。
广州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吸引3000多名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
9家医疗机构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家医疗机构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建成并投入使用71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
广州在港澳地区设立25个境外社保服务点、实现7项社保公共服务跨境通办,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4.16万人次,参加医疗保险累计3.23万人次。 【编辑:刘阳禾】